小玲蹲在猪圈里扒垫料,指缝间的锯末带着股淡淡的麦香味。谁能想到,一年前这三排旧猪圈还是天天要冲的"臭水坑"。
去年夏天,26岁的小玲从农校毕业回乡,提着一摞发酵床技术资料跟她爸说:"咱把猪圈改了吧,不用冲水清粪,猪还少生病。"她爸把烟锅往鞋底磕:"瞎胡闹!水泥地养猪都嫌脏,你铺锯末让猪在里头打滚,还不得臭翻天?"
村里王婶路过总念叨:"城里学的花架子不管用,我家养猪二十年,哪年不冲三遍栏?"小玲不辩解,闷头拉回两车锯末、三吨稻壳,把水泥猪圈全铺上半米厚的垫料,撒上发酵菌种。
头批猪苗进栏没三天就出了岔子。垫料表面干得起灰,小猪老打喷嚏。农校老师来一看直摇头:"湿度不够!锯末得提前喷水闷两天,手握成团不散才正好。"小玲连夜架起喷雾器,蹲在猪圈里一点点补水,裤腿全湿透了。
更糟的是连阴雨。垫料吸足潮气开始结块,墙角隐约飘出酸臭味。她爸蹲在栏外叹气:"我说啥来着?赶紧拆了吧!
"小玲咬着牙买了两台工业风扇,在屋顶开通风窗,每天凌晨三点就起来翻垫料,铁锹插进结块的木屑里,累得胳膊抬不起来。
有天半夜,猪圈传来猪叫声。小玲打着手电筒一看,几只小猪把垫料拱出个坑,正趴在水泥地上发抖。原来翻料太勤,垫料松得保不住温。她赶紧加了层新稻壳,撒上菌种,守着猪栏到天亮。
秋收后她琢磨出巧招:把玉米秸秆粉碎了掺进垫料,既保潮又透气。她在墙上贴了张记录表,每天记温度、测湿度,雨天提前撒草木灰吸湿,晴天就少喷水。慢慢的,猪圈真没了刺鼻的粪臭味,猪身上干干净净,连往年常见的皮肤病都没了。
她爸嘴上不说,却悄悄帮着翻垫料。有次小玲看见他捏着垫料跟王婶说:"你闻闻,真不臭!"
年底卖猪时,收购商围着猪圈转了三圈:"这猪毛色亮,膘情匀,每斤多给两毛!"算账时小玲愣住了——不算清粪的人工,单电费就省了三千多,加上猪少生病省的药钱,一年下来多赚三万。
现在村里三家养殖户都来"抄作业"。王婶改发酵床那天,小玲手把手教她拌垫料,她爸在旁边搭话:"别嫌麻烦,这发酵床养出来的猪,肉都香点!"
夕阳照进猪圈,小猪在垫料上哼哧哼哧拱着玩,扬起的木屑在光里飘。小玲掏出手机拍视频,要发在养殖群里。她知道,养户信的不是书本,是实实在在的省钱和省心。
(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