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痘病毒会导致山羊患羊痘病,该病具有传染性,可通过接触传染。患病后,山羊的皮肤以及黏膜上都会有痘疹出现。本文主要介绍山羊痘潜伏期免疫导致发病的应对措施,供参考。
1、临床症状
患病的羊只会出现皮肤和黏膜痘疹症状,面部浮肿。患病初期体温会上升到40℃以上,精神萎靡,食欲减弱,弓背,结膜潮红,不愿意起立,眼鼻腔出现脓性分泌物,有咳嗽表现。
症状比较轻的病羊,体温不会上升,痘疹数量较少,形状坚硬,结痂之后会消失,不会有化脓的过程。病情严重的羊口腔、唇鼻、四肢、乳房等部位有大量青春痘疹,有脓包,症状严重的羊体温超过42℃。
2、鉴别诊断
与传染性脓疱进行鉴别。传染性脓疱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,中期疱疹中央部位凹陷,疱疹之间逐渐连成片,上部有角质化痂,传染性脓疱无内脏痘疹。
羊痘的呼吸道症状比较容易误诊为传染性胸膜肺炎,这2种疾病临床鉴别应该对是否存在皮肤痘和内脏痘疹进行判断,如果存在就可诊断为羊痘。
3、治疗
确诊后,隔离病山羊,提供免疫和治疗方法,用疫苗预防,加强护理和治疗,控制病情。
1)西药治疗
①为患病羊使用康复羊血清,每千克体重剂量是20mL,采取肌注的方式给药,病毒唑每只使用剂量200mg肌注给药。
②使用羊痘灵注射液,1天2次,单次给药5~10mL,持续治疗5天。
③磺胺嘧啶钠具有预防继发感染的作用,每天使用2次,单次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.1g,肌注给药,结合复方氨苄西林0.02g/kg、安痛定10mL,肌注给药,每天交叉使用2次,持续治疗5天。
④全群饲料内加入0.02%病毒唑,同时加入0.2%土霉素,连用3~5天。⑤体表症状病情严重,需要用0.1%高锰酸钾擦拭洗涤,之后将碘甘油涂抹于患处。
2)中药治疗
中药治疗需要与上述西药结合使用,选择清热解毒、祛风透疹的西药进行治疗,外用和内服同时使用,可提高治疗效果。
①外用药方:大青蒿、防风、贯众、金银花、连翘各等份(以1只羊30克计算),加水煮沸,然后用针将水痘刺破后,用煮沸获得的药液进行病部的清洗,等患病部位有痂皮后,将其剥除,使用菜油进行患病部位的擦拭。
②内服药:清热解毒中药(三黄板蓝根):黄连30g、黄芩45g、黄柏25g、栀子60g、板蓝根45g,按每千克体重0.5—1.0g,每天1次,连用3天。
治疗后,病羊在5天左右进入归转期,不会继续发病。
病羊以及疑似羊进行隔离:病羊发热的阶段,应该积极的进行对症治疗,使用清热解毒抗菌药物进行治疗,注意预防继发的感染,使用碘伏液擦拭病变部位,使用碘甘油涂抹可以预防口腔感染,用0.1%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口腔病变羊只,涂抹龙胆紫药液。
4、羊痘的用药方案
典型症状: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、质地坚硬,后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。
方案1、牛羊毒全清4000g,拌料1吨,连用5—7天。同时黄芪多糖注射液10ml+头孢噻呋钠+干扰素1支 按照0.1ml/kg体重,肌肉注射,1次/天,连用3—5天
方案2、牛羊毒全清4000g,拌料1吨,连用5—7天。同时板蓝根注射液10ml+头孢噻呋钠;羊痘抗体10ml分别按照0.1ml/kg体重,分点肌肉注射,1次/天,连用3—5天。
方案3、驱虫,大黄、芒硝泄或用巴豆泄,1—2天。
(文章系畜牧堂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)